您好,欢迎访问球盟会官网入口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网站!
球盟会官网入口,环保投资综述概述doc
2024-07-15 阅读

  环保投资阅读综述 09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杨晓琴 一.环保投资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它是表征一个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境投资对短期经济发展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环境投资会削弱生产资本的投资强度和积累,提高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环境投资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对技术革新产生刺激,从而提高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果。同时,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保投资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投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环境保护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除此之外,各地在环境保护投资上还存在多个口径,在统计环境保护投资时,其差别主要集中在资以下几个方面:(1)运行费用是否纳入环保投资口径;(2)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是否纳入环保投资口径;(3)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和环境管理服务费是否纳入环保投资口径;(4)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投资是否纳入环保投资口径;(5)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友好产品生产项目是否纳入环保投资口径。 二.为什么要进行环保投资我国新时期的环 一般的社会资源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环境产品等具有不同于一般资源的经济学特征。环境的特点:1. 公共性。2. 垄断性。3. 外部性。4. 信息不对称性。进行环保投资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1. 弥补市场机制条件下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缺陷。在一定条件下,市场机制缺乏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能力,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环境保护产业并不能通过市场自身的优化配置来达到投入产出的平衡,“市场失灵”呼吁政府的干预。 2. 改善环境质量,拉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增加GDP。从经济利益上说,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益,通过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活动必然会给一个地区、一个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也会加快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环境产品的特殊性,它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能通过创租活动为某些个人带来寻租收益,政府的投资行为往往伴随着一些外包的寻租行为,这为增加就业、带动GDP的发展都有着一些积极的作用。 3. 政府的政绩支持。从政治利益上说,政府投资活动可以在现有的机制下通过政绩显示、区域攀比以及现行的考评机制实现个人的政治目的。而环境保护投资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国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文明卫生城市”,往往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其入选的机会也会大得多。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全世界,更是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富有,也更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生存感到“忧心忡忡”。在保护人类未来的同时实现财富的增值是全世界共有的梦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中国的“节能减排”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压力,党的“”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几十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环境“赤字”和人们在满足温饱后对“碧水蓝天”的渴求造就了中国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环境市场。如何建设、推进和服务这个市场是政府、资本、产业和学术界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环保理念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到“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20 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环境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在资源循环利用思想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主流思想的条件下,不少国家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至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共同构成的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正式形成。与之相对应,环境投资理念也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在,环境投资从“末端治理”向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多元方向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新潮流。这不仅为社会发展开拓出一条通往生态健康、环境良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新型社会的阳光大道,也为工程咨询业开拓出业务创新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天地。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环境投资是当前我国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环保投资主体及投资方式 (一)政府 1.直接投资。(1)财政拨款。这个支出分类科目基本涵盖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全部事务,成为增加政府环保投入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占环保投资总额的70%左右。(2)征收排污费。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建立于1979 年,是环境保护中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2003 年7 月颁布的《排污收费条例》规定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例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3)发行国债。1998~2002 年,中央财政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 亿元,其中650 亿元用于9767 个燃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包括426 亿元支持603 个水污染防治项目,64 亿元支持城市垃圾处理项目,155 亿元用于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等,拉动了2100 亿元的项目总投资。 2.间接投资。政府运用政策或制度优惠,让人们从中得到利益,减少直接资金注入,这种政策优惠称为间接投资。间接投资应成为投资的一种长效理念,通过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和行政手段,带动更多的环境投资。 (二)企业 1、发行股票。股票融资打破了以往环境保护资金以指令性和指导性来源为主的特点,使环境保护融资走向了市场。但是,环保基础设施公司的低收益率使得公司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2、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环保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的特点,并且大多环保企业当前还处于中小型规模,从商业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尽管国家采取了利率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其融资规模增长一直较为缓慢。 3、企业债券。环境保护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更为主动、成本更低。但是由于企业的资信度不如政府和金融机构,鉴于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很缓慢,融资规模十分有限。 (三)社会公众 个人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缴纳环境污染费用,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购买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参与环境保护间接性投资并获取相应收益。 (四)境外投资者 主要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今后15 年,全世界对“绿色工程”贷款的投资银行数量将增加2 倍,这些资金将把环保项目作为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环保利用外资11.77 亿美元;“九五”期间,我国环保利用外资50 亿美元;截至2006 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 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 亿美元。 考察上述我国环保投资渠道,可以看出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的同时,我国的环保融资渠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1)投资总量不足。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在现有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环保投入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九五”、“十五”期间,环保实际投入都未达到计划数。(2)环保投资中政府主导性作用过重。环保投资依靠政府意识严重,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金游离环保市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通过财政投入来实现环境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多种融资手段的作用。、 四.环境投资发展历程:从末端转向多元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环保理念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到“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环境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在资源循环利用思想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主流思想的条件下,不少国家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至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共同构成的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正式形成。与之相对应,环境投资理念也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末端投资:为生态环境健康把好最后一道关于末端治理的环保理念相对应的环境资,我们称之为末端投资。虽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纯粹意义上的末端投资在环境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越来越少,但它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关,必须仍然给予足够的重视。末端投资和末端治理是与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模式。传统工业经济是以“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为特征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一方面掠夺式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线性工业经济必然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负效应,严重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基础。而当污染产生后,治理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比如,英国政府先后用于泰晤士河治理的费用超过300 亿英镑,历时50 余年。可见其治理之艰辛、代价之高昂。 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实现新兴工业经济转型之后,从制度、技术到投资的各方面,都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并确保达标排放。在工业经济与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社会对末端投资的需求仍然会保持庞大的数量规模。但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末端投资从总体上会渐趋萎缩,最终在环境投资总量中退居次要地位。 (二)生态建设投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投资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系统(包括生态系统)。自然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而且在更大的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自然系统具体的功能虽然并非人工不可替代(如:污水净化、土壤修复等),但是在规模尺度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自然系统仍然没有被人工替代的可能。自然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和前景的自然条件。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系统就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在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结构,并可以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结构自我完成“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为特征的物质循环功能。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废弃物都可以成为另外生物的食物,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无废”循环。而且这种循环是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自调节实现的,其良性运行是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并且还可以持续不断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生态服务。有资料表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每人每年生活所需可以少于100 美元,而完全依靠人工手段生产食物、降解排泄物、净化空气和水等,每人每年生活所需高达900 万美元。所以,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分析,致力于培育自然生产力的环境投资,应该是最低成本和最高收益的投资。 总体上,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自然生产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净化能力,降低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持续性。 所以,对整个社会而言,生态建设方面的环境投资应该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投资。 但自然生态环境目前依然作为公共物品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占有和消费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而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却由大家共同承担。这种典型的“公共地悲剧”是环境投资转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碍。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环境投资向生态环境建设领域转移,显然是实现社会综合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比如,通过资源定价、生态补偿、生态法治、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重建社会经济利益调节机制。确保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环境投资,既能够促进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又能为其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投资方与社会各层面综合利益的多赢。 (三)循环经济:环境投资领域中最大的一桶金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仅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人类经济活动的两端),如果不从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着手,我们仍然解决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永续发展的问题。快速膨胀的经济与社会需求迟早会对资源球盟会官网入口,、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循环经济模球盟会官网入口,式是人类在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减量化为主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为主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重在从转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角度入手,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环境的破坏问题,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重构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组织形式,形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程球盟会官网入口,、构建网络化物流、能流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比例、效率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自然循环的干扰,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系统,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持续利用、经济与社会和谐统筹协调的永续发展。所以,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源头预防、减量化和全过程控制是循环经济区别于以往任何经济与环保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同时也是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技术转型是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转型的核心。循环经济要求按照3R 原则(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ing)重构工业、农业、城建等技术体系,最终建设成为物质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技术既需要大量投入进行开发,同时它们也对应着相应的产业空缺。比如,以废旧汽车的再利用为例,有人对报废的斯泰尔汽车进行拆卸,结果显示有超过85%的部件可以再利用,或通过再制造(利用表面处理技术,恢复零件的形态和功能)之后可以再利用。据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估计,我国设备资产已经达到几万亿元,如果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产品,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据1996 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资助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美国再制造公司73000 家,生产46 种再制造产品,直接雇员48 万人,年销售额530 亿美元。按产值计算再制造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2005 年,美国再制造产业雇员将达到100 万,年销售额1000 亿美元。其实不仅仅是再制造产业,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种关键技术产业都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机会。例如,发展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实现碳能源经济向太阳能经济的转型。碳能源的有限性和污染性,注定了它是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的能源。太阳能将逐渐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太阳能(包括风能,风能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产业将成为能源领域的一块等待瓜分的大蛋糕。事实上, 全球太阳能发电量每年都在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产业的寡头可能不久就会产生出来。再比如,资源回收和再生产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废弃物回收产业是一个不发达的产业。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及其资源化将成为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关键产业,其中有多少金子,真是难以估量。另外,比如符合循环经济 3R 原则要求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化工、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等等技术和产业都是金光闪烁的环境投资领域。总之,投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开发和空缺产业,将代表环境投资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同时,它对于地方或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面向末端治理的末端投资,向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多元环境投资的方向转变,将会为环境投资创造更多的利益机会,也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开拓出一条通向生态健康、环境良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新型社会的阳光大道。环境投资也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五.我国政府环保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思路 1. 公共投资成本收益的基本内涵。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投资是政府为供应公共产品而进行的投资。公共投资对促进社会福利、稳定经济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投资成本效益分析是衡量公共投资计划的实用方法。公共投资分析与竞争性商业投资成本效益分析是不同的。竞争性商业项目主要关注项目本身对于投资者的回报;公共投资则不然,其投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投资项目完成后达到的综合社会经济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目标。例如,一次成功的福利型项目完成后,其形成的消费者剩余可由社区居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这就为推动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该部分消费者剩余可由居民自由支配,必然又减少一些犯罪现象,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再从社会经济来说,若该项福利设施聚集了社区居民,则其周边人气旺盛,铺面、土地、房产又必然升值,升值收入中的一部分又可用于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形成了社会的综合良性互动。这个社会的综合良性互动就是公共投资要达成的目标,这即是公共投资成本效益分析与竞争性商业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根本不同。 2. 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效益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成本应该包括财务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经济性成本。财务性成本是指实际支付成本(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能在会计账面上反映出来: 这又可以分为资本成本及营业成本,前者指投资建设计划外其所有支出的成本,后者指在固定期限内为了维持产出或服务提供所需支出的成本。社会性成本,即是该项目政府投资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例如在生态环境投资建设中,对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其对电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促进了整体的环境建设,但是对于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附近的房屋建筑,全部都被淹没,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了洪涝,影响了一部分人民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政府环境投资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但是,从量的分析上看,政府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那么对那个项目的投资就是有价值的。政府环境投资效益的推算比成本的推算更加不容易,因为环境投资的目的在于为公众服务,增进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它的效益是无形的。政府的环境保护投资包括财务性效益、社会性效益和间接性效益。 3. 评价体系分析。传统的公共支出中,为了确定某项支出是否获得最大收益,往往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判定是否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指标。在政府的环保投资中, 也应该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来评价投资的效果。下面以绿色建筑的建设来说明成本—收益分析在政府环境保护投资中的应用。 (1)绿色建筑的选择。绿色建筑源自建筑与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紊乱与失衡,同时还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三者作用力的合力形成了对绿色建筑的选择。社会、经济、环境既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认知障碍、制度障碍、生产能力、技术障碍、有限的资源供给、有限的生态承载力等。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面综球盟会官网入口,合考虑。经济因素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学运用成本和收益来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成本和收益是绿色建筑可行性的基础,绿色建筑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成本与收益。例如绿色建筑中的节能问题,外墙保温层需要增加一定的厚度,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增加造价3%~7% ) ,但从总体上考虑,建筑节能还是收益大于成本的。 (2)分析影响其项目实施的因素。绿色建筑最终要在市场中解决,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绿色建筑对环境的空间影响来看,绿色建筑会受到外部效应的影响;从绿色建筑对环境的时间影响来看,绿色建筑受到时间效应的影响;从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本来看,绿色建筑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外部效应在绿色建筑中普遍存在,这是因为绿色建筑所带来的优美环境,是需要经济成本付出的。优美的环境(收益)为人们所共享,而成本则需要消费者自己承担,这就是绿色建筑中的外部效应。 (3)评估绿色项目的可行性并作出建议。由于存在外部效应、时间效应,使成本与收益不符,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市场经济主体很可能不会选择绿色建筑,因此,为推动绿色建筑要么采用强制性的手段———政策法规,要么需要经济激励,而经济激励就是由社会来承担绿色建筑的一部分经济成本。例如,德国的太阳能供暖建设项目———位于汉堡伯拉姆费尔德的生态村,花费了600万马克,其中400万用于建造收集器、蓄水池和热管网,联邦政府承担了300 万的费用,汉堡市政府承担了100 万马克。为了鼓励使用太阳能,德国政府允许太阳能发电进入城市电网,按1马克1度电的价格收购。 (4)绿色建筑的获利情况。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通过建筑材料的回收或再生、高效的建筑保温性能、太阳能、风能利用,提高能源系统效率等措施,达到建筑在建造阶段和使用阶段的零能耗。由于其对环境的友好,以及在住宅项目的创新,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资助,萨顿市政府以低地价为鼓励,加上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可,使得开发商和住户的收益都得到了增加,实现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双赢。收益递减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投入增加并不能使产出成比例增加,而是递减。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支持,会带来技术成本,这就有一个成本投入的问题,对绿色建筑投入多少,投入到哪里,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使效益最大化,适宜技术是收益递减律作用下绿色建筑的必然

  【课件】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解读(43页).ppt

  舰船航海类纸模型德国U型潜艇之IA型和XB型纸模型图纸Fly_Model_016_-_U-Boot_Typ_IA-U-Boot_Typ_XB.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2023002414号-2    皖ICP备2023002414号-2   Copyright © 2012-2024 球盟会官网入口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皖ICP备2023002414号-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020-888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