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环保事业、提倡绿色发展。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之一,理应承担起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如何有效促进企业环保投资,也成为了学者们争相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与传统投资相比,企业的环保投资虽然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溢出效应,但也时常伴随着运营成本增加与经营利润下降,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因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将环保投资看作是一种“亏本买卖”。通过什么样的外部力量能够让企业意识到环保投资的长期与综合效益,从而推动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到环保投资中去?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金融学教授于晓筠与合作者近期完成的论文《提升你的绿色运气:“慈善投资”的好处》(Leveling Up Your Green Mojo: The Benefits of Beneficent Investment)聚焦企业环保投资的课题,探讨了政府监管在推动企业增加环保投资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了评估加强环保投资为企业价值和社会福利的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于晓筠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兼任欧洲公司治理研究所(ECGI)研究员。在加入SAIF之前,她担任印第安纳大学凯莱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终身教职)和Arthur M. Weimer学院研究员。
于晓筠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证。她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经济学、证券设计、首次公开募股、金融机构及体系、球盟会在线官网,金融政治经济学。
于晓筠教授与合作者利用人工收集的项目投资数据,以及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建立展开研究。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城市被划定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后,该城市的企业会增加环保投资,尤其是对社会溢出效应明显的环保项目。也就是说,当城市面临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监管时,企业会更多地投资于环保项目。
200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3个城市为“环保重点城市”,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以环保重点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光化学烟雾污染预警系统、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并对加强噪声污染控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目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相关部门表示要建立规划的执行、调度机制,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内容。
2012年,这份“环保重点城市”的名单扩展到了中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并加严了评价标准。
为了研究“环保重点城市”政策的建立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课题组通过手动收集企业年报中的相关信息,统计了2001到2014年间2484家A股上市公司的196700个投资项目,并从这些投资项目中筛选出18756个环保投资项目。
课题组通过人工分析的手段,再进一步将这些环保投资项目区分为“公司特有”的环保项目(即该项目的本质是为公司带来直接收益,比如增加销售额、改善运营或降低成本)和“非公司特有”的环保项目(即该项目的本质是为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价值),最终确定了7719个项目为“公司特有”的环保投资项目,11038个项目为“非公司特有”的环保投资项目。课题组运用双重差分回归框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果。
课题组手动收集了相关城市的地方官员简历,并跟踪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动态后发现,当城市被划定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并且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后,当地官员更有可能得到晋升;课题组又手动收集了282个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当地官员完成预先设定的环保目标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晋升球盟会在线官网,。
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城市被划定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后,当地企业的环保投资增加,带给城市环境上的改变是使该城市的PM2.5指数下降、废水、二氧化硫排放和碳排放减少;带给城市经济上的改变是能够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新公司,以及降低当地的失业率;带给城市在企业组成结构上的改变是,该城市中的重污染企业对城市税收的贡献减少,重污染企业向无污染行业进行扩张。可见通过企业环保投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福利都得到了提升。
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城市被划定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后,当地企业在环保项目中的投资增加,对于企业价值而言,Tobin’s Q会增加,并且能够研发出更多的绿色专利;同时也将促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可见对企业而言,环保投资并不是一桩“亏本买卖”。企业进行环保投资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价值又可以改善社会环境。
既然企业环保投资是一桩“双赢”甚至“多赢”的买卖,那么究竟由谁来推动企业环保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是企业自身?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政府部门?
于晓筠教授与合作者通过课题研究得出结论:政策制定者通过恰当的监管和激励机制,让企业认识到环保投资的长期效益,将能够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参与到可持续的环保投资中。同时,在对政府官员设立的政绩考评体系中纳入环保目标,给予政府官员适当的激励,也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环保投资。
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任重道远。这项研究将为政府部门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于企业环保投资,其实在学术上有很多争论。因为很多时候企业并不愿意花这些钱。那么是不是通过外部的力量能够帮助企业参与环保投资?外部力量从何而来?有人说机构投资者可以推动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但问题是为什么机构投资者愿意去做这些风险投资?所以谁来推动、怎么推动?这是我们进行这项课题研究所要解答的问题。
我们认为真正的推动力量还是应该来自于“Social planner”。通过政策的激励,让企业看到参与环保投资能够带来的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就会避免短视行为,更愿意去参与长期的环保投资。
最大的难点是区分一个环保项目是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对企业本身的贡献大。有些环保项目的好处直接被企业拿走了。比如说在工厂里面安装节能灯泡,企业就能少付电费,降低了经营成本。但如果说企业投资了一个污水治理厂,那么周边的社区就能直接受益。要做这样的区分是比较辛苦的。
我们在研究中针对这一环节也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我们通过人工识别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多重随机性的方法来尽量降低人工识别可能造成的认知偏差。
Q: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您认为我国在推进环保投资方面接下来的重点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未来的重点可能在于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实施、体系的建立,来引导企业更好地参与其中。这方面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全社会共同来摸索。